安全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全工作 - 安全教育 - 正文

伟人们遵纪的经典事例

日期:2009/05/18 00:00:00   作者:我      点击数:

平凡铸就伟大、细节成就功勋

——自觉遵守纪律是一种艰难的修养

任何伟大都是从平凡中走出来的,没有人生来就伟大,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在人生旅程中严格地用纪律要求自己、规范自己,从而使自己养成了一种自觉执行规则和纪律的好行为、好习惯,成就了自己高雅的气质、高尚的品德、高贵的人格。

1、伟人们是如何遵守纪律的:

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新来的护士不认识毛主席,进来就责怪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的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

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纪律的重要性不仅反映在东方,在西方,纪律的重要同样得到人们的重视。

2、巴顿将军率先垂范:(有些人只欣赏西方的自由,却不知道西方的纪律)

在西方,一些有关巴顿的传记中,把巴顿描写成是一个为了自己的荣誉,可以毫不顾忌士兵生命与鲜血的军人,这实际上是不公道、不公正的。有的士兵发牢骚,在背后说坏话,骂他,但是看巴顿满身汗水地钻到坦克里面时,内心确实被感动了。坦克里面非常热,即使在现代化的坦克里面,那也闷得慌。巴顿个子又高又大,钻到那么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其热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巴顿和他们一起在训练,因此牢骚就变成无言的服从,他要求部队必须有铁一般的纪律,不能有一丝含糊的,他认为遵守纪律是一个军人的基本素质。由于巴顿严格、认真,所以,他所带的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艾森豪威尔视察部队时,他对巴顿说:“我接到有人告你的状,但是我不信他们,只相信你”。

失败是由于违规,而成功却是因为守纪。每一个伟大人物的身后都有一串自觉遵守纪律的故事。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泽东主席不仅自减待遇,而且严格约束自己的子女。

很多人羡慕当官的,尤其羡慕那些当大官的,总以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十分自由。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越是伟大人物就越会严格要求自己,就越会严格遵守纪律。因为,他们除下本身所具有的高素质,高教养之外,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地位,他们所肩负的使命都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做!

3、所有的成功都来源于遵规守纪——“入城守则”与“我不能特殊”

要取得胜利和成功,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所以我们不能仅靠人类内心热爱自由来维护自由。我们还需要用纪律,甚至法律来维护。

陈毅的《入城守则》。1949年5月24日夜里,上海街头响起半夜激战的枪声。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们小心地打开一点门,从门缝里望出去,只见马路两侧,整齐地躺满了抱着枪,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市民们感到奇怪,“这些军队怎么和以前不一样的呢?”

不一会,市民们开始走出家门。他们看到战士已经起来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饭,吃的是馒头、咸菜。于是,不少市民拿出热水瓶,给战士们倒开水。战士们笑嘻嘻地摇着头,谢绝了。天大亮了,“解放军露宿街头”,“解放军秋毫无犯”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市民蜂拥上街头,欢迎人民子弟兵,庆祝上海获得新生。

原来解放上海的大战役打响前,陈毅就让秘书长起草了《入城守则》,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恩来的我不能特殊。1972年4月5日下午,周总理在南京送外宾去飞机场,天灰蒙蒙的,雨一个劲的下着,在离机场很远的地方,他就下了车。这时,随行人员赶忙去给他撑伞,他连忙阻止说:“不要打伞了,快放下吧!”工作人员劝他:“总理,您不能这样,淋坏了身体……”没等工作人员把话说完,总理指着欢送的人群说:“几千人都挨淋,我就不能吗?我们不能特殊!应该和大家一样。”说着,他冒着雨,缓步绕场一周,跟欢送的群众亲切交谈,挥手致意。

周总理生前从不认为自己是国家总理就可以置身法纪之外,他总是时时、处处带头遵纪守法。有一次,他乘车去政协礼堂开会,司机违犯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的时间很长,耽误了开会时间。同车的干部想去和民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一直等到警察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那里。此后,总理常常叮嘱司机,不能违反交通规则,说:“不要以为我是总理,就可以特殊,可以违章。”

看了以上两则故事,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如果说解放军入城是战争和稳定民心的需要,那么,周恩来的不撑雨伞和遵守交通规则就完全是出自于内心严格的自我约束。毛泽东主席曾经有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说明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一直把纪律看成是革命胜利的生命线。和平年代,纪律同样是革命的生命线。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4、成功的纪律约束源于自律自觉——“瘦羊博士”与“曹操自刑”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纪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前苏联著名将领苏沃洛夫有句名言:“纪律是胜利之母。”革命战争要取得胜利依靠铁的纪律,而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强调纪律。这是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安定团结,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觉自律。有了自觉自律,纪律就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瘦羊博士”的故事:西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按惯例年夕必须赏赐每个博士一头羊。这往往让分羊博士犯难,因为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一位叫甄宇的博士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羊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众博士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羊就走。“瘦羊博士”的举动,不仅得到了同僚们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

军事家曹操割须代刑: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维持统治的秩序,保持内部的一致,增强战斗力,都是非常注重纪律并带头遵守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当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令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偏巧,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薄叫到马前,让其议罪。主薄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执行?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只有处于刑法了。说着,他拔出宝剑,割下胡子,古人是不割须不理发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此后,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

荀况说“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从古到今,无数哲人智者都从历史中得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毛主席挥泪斩功臣: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陕甘宁边区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革命功臣

为了逼婚枪杀进步青年的恶性案件。被害人是年仅16岁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凶手是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时年26岁。黄克功战功显赫,少年参加红军,经历过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当时求情的大有人在,他们认为应该让他戴罪杀敌,将功赎罪。黄也心存幻想,充满感情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宁愿拿着冲锋枪,在执法队的监督下,向日寇冲锋陷阵,让一腔热血倾洒在战场上,也不愿死在自己的法场上。一时间,万众瞩目宝塔山。

毛主席在痛苦地思考、抉择后。终于,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法庭审判长雷经天写了一封信,痛下决心,表示必须处死黄克功,并要求在宣读判决时宣读这封信。毛主席写完信当众泪流满面,黄克功毕竟是一个在井冈山就跟随他干革命的红小鬼。

当时的延安成了拯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不少热血知识青年和进步人士不远千里,历经艰难,慕名来到延安参加革命。 当时涌向延安的人群络绎不绝,成份也相当复杂,而且知识分子颇多。“黄克功案”的出现,正是抗日战争的初始阶段,形势严峻,国家危难、民族危亡都处在了关键时刻,而其行为无疑是对延安这座新兴城市和革命希望城市的打击,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和功勋卓著,在此案的问题上,共产党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延安军民的情绪。而毛泽东的坚决果断地“挥泪斩马谡”,平息了人们的疑惑,重申了共产党及军队更为严格的纪律要求。此后,延安风气始终井然有序。

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习生活中,遵守纪律,就需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增强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感。同时,要自觉地遵守纪律,不论大事小事,凡是纪律要求做到的,就坚决去做;凡是纪律所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在没有人监督和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同样遵守纪律,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使遵守纪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变得井然有序。

5、让规则看守自己的心灵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天堂之所以成为天堂,是因为天堂的规则比地狱的规则更详更细。

哈佛大学图书馆失火的故事: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2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个学生尤其面色凝重。

突发的火灾把这个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悠哉悠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

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嘉奖,然后又把他当众开除出校!

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民族:与哈佛人相似,德国人也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人之一。一位留学德国多年的中国学者说,他在德国从未见过一辆闯红灯的车,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无声的街头,德国人依旧沿着横行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老人喜欢向别人炫耀的是,在他几十年的驾车历史中违章记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也许有人会说:“哈佛人是做作的,书交上来了,人家改过了,还计较什么;德国人是刻板的,能够趁机过马路为什么不过,浪费时间;美国人是固执的,来得早不如站得巧,能早点办事为啥不挤?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缠住……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惬意?没有规则的自由,是不是一种真心的自由?德国人的名言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自由必须有所约束,不然,A的某种自由就可能要以B的另种自由为代价。德国人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

向忠发叛变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党的总书记,他的名字叫向忠发。工人出身,曾经有过辉煌的革命历史。由于叛徒顾顺章的叛变于1930年6月22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随即叛变,两天后即被枪毙。当时与他一起被捕的还有他的情人——一个妓女。被国民党审讯时,那个妓女坚决否认认识向忠发,但是向忠发却很快就提供了我党的情报,做了可耻的叛徒。要不是地下党转移得快,差点铸成大错。周恩来把他称作:“气节还不如一个妓女”。顾顺章的叛变我党已有警觉,并命向忠发立即转移,可向不服从纪律,硬要见自己的情妇——妓女杨秀珍一面。结果导致被捕。不仅丢了自己的性命,还给党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有人提倡“慎独”,说的就是,尤其是无人的情况下,你能否把持住自己,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中国人其实是很讲究内功修为的:“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就是要人们时时用规则守住自己的灵魂。人们有时埋怨规则太多、太严,其实如果你遵守规则,规则不就形同虚设了吗?反之,无规则就是无序,而无序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转载有修改:http://www.gzmodern.cn/html/suzhijiaoyu/137.html



【扫码看新闻】